假日父母的親子互動祕訣
文章摘自親子天下第38期 家庭與教養
作者 詹志禹 | 出版日期:2012.8.302012/08/30
親子相處時間少,不等於互動品質就會比較差,
如果你是雙薪家庭,孩子交給你的父母或托給保母帶,你假日才去看孩子,
也許一週或甚至好幾個月才見一次面。結果孩子和你不親,
反而和他的阿公、阿嬤或保母很親,怎麼辦?
有一對父母因工作忙碌,把幼兒送回南部老家請自己的父母幫忙帶,
和孩子幾個月才見一次面。結果孩子非常依附阿嬤,與阿嬤的感情非常好。
當孩子到了入學年紀時,被父母接回北部就學。
結果孩子哭得非常傷心,天天吵著要見阿嬤,卻不太喜歡親近媽媽。
媽媽非常生氣,認為天下哪有這種道理,就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頓,
強迫他必須愛媽媽、不能想阿嬤!
這個孩子會依附阿嬤,表示他在阿嬤家受到很好的照顧。
母親的舉動透露了三種心理意義:她嫉妒孩子和阿嬤的感情;2.
她認為愛可以用暴力強迫產生;她缺乏維繫或復原親子感情的互動策略。
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雖然很少,但如果互動品質優良,
短短的時間也能讓親子都珍惜並回味相處時光。
反之,如果互動品質惡劣,相處時間愈長,只不過帶來痛苦愈多、傷害感情愈深。
在優劣之間,還有一種親子相處型態是「不互動」:雖然在一起,
但沒有眼神接觸、沒有對話、沒有合作、沒有交換訊息或動作、沒有分享情緒,
因為,都在看電視、看電腦、看手機,或各做各的事情。
所以,在一起不一定有互動,有互動不一定有加分,關鍵在哪裡?
優質的親子互動至少反映在五項指標:
有笑意的眼神接觸:笑意傳達善意、感染歡樂。
有意義的符號交換:符號包括聲音、手勢、表情、塗鴉或語言等。
有善意的動作交換:例如傳遞物品、輪流操作或交換工具等。
有共同的合作建構:例如一起抬起某個重物、完成一幅拼圖、拼組一套積木
vvvvvvvvvvvvvvvv、形塑一個沙雕、開挖一個水池、種植一株花草等。
有正向的情緒分享:例如相互感染信任、支持、關愛、快樂、好奇、興奮與安心等。
遊戲是童年的生命
對人生第一個十年而言,遊戲(play)是生命,
猶如愛情之於青年、事業之於中年、健康之於老年。
假日父母的親子互動之道,絕不能少了遊戲。
「遊戲」一詞並不單指「有規則的遊戲」(game),
而是廣義泛指具有下列特徵的活動:
1.探索:
不熟悉的事物比較容易引發好奇、探索和操弄,遊戲者透過訊息回饋,
獲得理解並創造意義;此一過程經常伴隨不確定性、專注和滿足感。
天下父母有幸透過孩子的眼睛,在熟悉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意義。
2.轉借、假裝或想像:
樹葉可以當掃把、枕頭可以當汽車、石頭可以當雞蛋、毛巾可以當飛機。
從棉被上跳下來,可以假裝是自己從天空跌下來;
從左邊向右邊跨一步,可以假裝是爸爸從外面工作回來。
在遊戲情境當中,萬物可以表徵萬物,心理的真實超越了客觀世界的現實。
父母根本不需要擔心孩子的玩具不夠,要擔心的是自己的想像力不夠。
3.內在動機:
玩遊戲只因為遊戲本身有趣、過程好玩、情緒愉悅,而不為任何外在目的。
父母陪孩子玩遊戲時,要放鬆自己、要放下身段、要有玩興,不要老是想著:
我要利用這個遊戲讓孩子背生詞、利用那個遊戲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勞。
遊戲是有很多功能,但不要讓功能摧毀了趣味,
父母要保持無心插柳、水到渠成的自然心態。
4.過程重於結果:
積木組好,可以立即拆解;沙堡堆成,
只等海水來襲;螃蟹釣上,最好放歸大海;蟬兒捉到,轉眼立即放生。
當過程是一種遊戲的時候,結果變得不重要。
父母陪孩子玩遊戲時,要學會享受過程,而不是急於完成結果;
猶如登山時要學會欣賞沿途的風景,而不是急於攻頂。
5.自主選擇:
遊戲不能被強迫,一被強迫,就變工作。
你不能對孩子說:「這套積木是我花了兩千元買的,你一定要玩!」
也不能說:「你趕快去踢足球,你不踢,我就把球沒收了!」
凡帶有威脅、強迫、不尊重、沒有選擇自由的命令或指示,都很容易摧毀遊戲的本質。
6.正向情感:
遊戲通常伴隨好奇,平和,興奮,溫暖,愉悅,忘我,滿足或享受等正向情感
有些遊戲雖然混合著正、負情感(例如坐雲霄飛車就混合著興奮、刺激和恐懼),
但正向情感必須強過負面情感,否則遊戲就變成壓力情境使參與者想逃離。
自然而健康的遊戲,有助於認知發展、社會發展、語言發展、
技能演練、情緒表達、壓力消除或心理治療等功能。
可惜隨著年紀漸長,遊戲加入愈來愈多的規則、競爭,甚至惡意,遊戲就逐漸變質了。
假日父母的親子互動祕訣,就是要全心全意陪孩子遊戲;
同時父母更要解放自己,回到童年,反璞歸真。
留言列表